打金服是什么意思-现在什么打金服口碑好-打金服怎么挣钱?

1.76复古传奇4个月前 (01-08)1.80火龙44

  这两年金融科技在中美两国都是发展的如火如荼,美国的五大科技公司中连续有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卓斯,脸书的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来纽约经济俱乐部做午餐 流,谷歌的主席施密特和首席财务官罗斯也先后在年初来纽约做了演讲。国内的领先金融科技企业蚂蚁金服也在近期来到纽约,主办了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论坛。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各种讨论,笔者陈凯丰在参加了蚂蚁金服的论坛,仔细学习后,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探讨一下中美的金融科技发展比较,试图提出一个正确的方式来“打开”蚂蚁金服。

  一、蚂蚁金服是什么?

  根据公开报道的信息和数据,蚂蚁金服主要的业务是支付业务(支付宝),理财业务,个人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和保险业务。截至2015年,蚂蚁金服的总收入是250亿人民币,净利润是49亿人民币。总收入中的64%来自于支付业务, 约161亿元。理财业务的总收入是22亿元。融资业务占总收入的细分中的第二位,大约59亿。保险业务从2015年起步,当年营收4亿,大约是总收入的1.6%。CLSA 目前估值蚂蚁金服在750亿美元(雪球网站援引CLSA报告)。同时,蚂蚁金服也在海外有一些战略 的收购,比如收购了印度的支付系统Paytm 的40%的股份,目前还在美国收购一个传统的汇兑公司 Moneygram,彭博上报道的收购出价是12亿美元(Bloomberg)。

  

蚂蚁金服金融科技论坛CTO程立

按照蚂蚁金服的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数据,比如蚂蚁金服的用户量有6.7亿人,比如支付宝拥有4.5亿多人的客户群,在双十一期间的峰值达到每秒处理12万笔 易,这样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客户群应该都已经是世界第一,也应该值得我们所有华人为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的发展而自豪。当然对于金融市场的人士,很大的一个工作是研究宏观的发展方向,研究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于具体投资的选择。笔者希望在下面对于蚂蚁金服的这四大业务,对标美国的对应公司做一些比较分析。

二、支付业务的中美比较

蚂蚁金服的核心业务是支付业务,也是大名鼎鼎的支付宝。支付宝目前在国内的网上电子商务支付行业中应该是绝对的霸主。从支付业务来看,美国的对应公司是Paypal。Paypal创立于1998年,创始人中包括特立独行的高手 PeterThiel,后来 Paypal 合并了马斯克的电子支付公司,也为他后来去做火箭发射公司SpaceX,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提供了第一桶金。Paypal在2002年上市,然后被网上商城eBay 收购。Paypal 在2015年从ebay分拆后单独上市,目前的市值598亿美元。Paypal目前在世界130个国家有 易,年成 金额大约2000多亿美元,是个非常成功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 Paypal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创业资本,衍生出非常多的互联网企业。

当然美国人有很多奇特的地方,比如目前美国每年大约还有3%的 易是通过传统的纸质支票完成的。这数千万的支票 易也是大量美国人仍然在使用传统银行的支票账户的一大原因。马斯克在他的自传中曾经提及这个,他直到现在还是认为Paypal拒绝提供纸质支票是一大错误,由于这个缺陷影响了很多客户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支付业务的发展上,也在做大量的改进。除了网上银行,通过网上发纸质支票,现在很多银行都可以通过对方的手机号,或者电子邮件地址进行支付。由于这些商业银行的支付一般是免费的,对应的Paypal一般是收费的,所以有大量的人选择传统银行的电子支付渠道。

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金融支付体系,后台数据处理是大量外包给专业化公司去做的。比如总部位于奥马哈的第一数据(First Data),就是全美最大的金融数据处理公司,他们的处理量大约是Paypal的两倍。今年五月初在奥马哈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期间,来自于当地的第一数据的专家就和其他金融数据公司的专业人员一起畅谈金融科技的发展。比如,目前在测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允许任何用户“刷脸”,不用任何信用卡或者其他身份认证,来从提款机上提取20美元现金。也有在尝试的无人商店,通过人脸和货品的自动识别,实现无现金,无信用卡 易。现场也有激烈的讨论,关于在中国的支付宝,工具 支付等等将来在美国的运用。当然,最大的担忧还是付款安全问题。笔者也提问关于这些生物识别技术将来取代银行的零售网点的速度,似乎对于金融科技的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在年轻人中非常快,所以发展前景很好。第一数据刚刚在这个月宣布已经和蚂蚁金服合作,提供在美国的支付系统支持。随着大量中国游客在全世界旅游消费,可以预见这方面的发展还会不断加深。

第一数据推特

在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论坛上,CTO程立展示了通过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的支付。用人脸识别,眼纹识别等等生物识别技术来解决在线支付“核身”的问题,可以不用任何证件就确认个人身份。这个的发展前途应该是极为广泛,也是目前全球各个支付系统公司都在全力推进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安全,款项安全等等节点,笔者认为将来赢家是谁还没有确定。但是可以预计的是,一定会有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成为这一个支付革命的胜利者,也一定会有一些传统大型消费信贷公司成为这个革命的输家。

三、理财业务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实施长期的零利率政策,配合量化宽松。虽然近期美联储开始缓慢的加息进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利率很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低位。同时日本,欧洲各国的负利率或是零利率也仍然在继续中。长期的零利率的一个重大的负面效果就是对于储户的存款的挤压效应。连带导致了无风险收益极端接近于零,所以各种理财产品,只要是保本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基本上收益为零。所以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发生净流出,Paypal公司曾经有过的货币基金产品也关闭了。

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的利率一直维持着一定的价位,从宏观上而言,有助于支付宝链接一些理财产品,帮助用户获得高于一般 存款的收益率,也帮助蚂蚁金服获得了一大块收入。和支付业务的不同之处是,理财业务应该是高度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影响,收益率曲线结构的扁平化对于这些产品有所不利。

打金服是什么意思-现在什么打金服口碑好-打金服怎么挣钱?

当然,大量的客户群在平台上,除了保本的理财产品,导入金融市场的股票债券等等的投资也是有可能的发展机会。蚂蚁金服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有天弘基金,这个属于一种做法。在美国,这个业务更多是通过专业化的外部合作伙伴实现的。美国有大量的共同基金公司,也管理大量的ETF,这些产品很多都可以直接在线上平台购买。位于奥马哈的除了第一数据的总部,也还有TD Ameritrade 的总部。这家公司是美国线上股票 易的最大的公司。由于他们的成功低价和便利,基本上取代了美国传统中小型券商的 易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也对于华尔街的传统 易业务带来了一场革命。

  

阿里巴巴纽约总部效果图

图片来源:Property Group Partners

记得很多国内的朋友问为什么美国的几大科技龙头企业都没有做理财业务。笔者记得在一次哈佛大学俱乐部的活动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激烈讨论。最大的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极为复杂,而且监管成本巨大。各大商业银行目前平均每一个前台人员后面对应了十个法律合规运营等等的人员。如果一旦谷歌,脸书,亚马逊等等公司进入美国的零售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的监管成本天文数字应该是他们选择没有进入的最大原因。亚马逊公司目前通过发放联名信用卡给他们的客户,算是有一小步参与到了这个业务。

四、融资业务

蚂蚁金服的融资业务发展迅猛,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于短期资金融通的需求。这一点,可以说是适应中国特 的业务,值得点赞。在美国类似的业务基本上被传统银行已经提供。比如说一般的支票账户都可以小额透支,比如中小企业都可以申请信用卡,在逐渐建立还款记录后,一般可以获得几万美元的授信额度。过去几年很多美国的金融机构都被爆出多收透支费用,对于信用卡授信的高利率也多次被美国国会指责。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一个改革就是成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 ,力图从监管角度来“保护”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利益。

最近几年,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美国被创立,很多也是力图于解决这个消费者短期融资的问题。由于美国的个人信用积分被广泛应用,所以这些融资app 一般不需要重新建立一个信用评级体系,基本上借助于三大信用积分公司的数据来决策。这里对于将来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是生态内部的系统,还是外部系统的评级,还需要逐渐决定两个方式的优劣。

打金服是什么意思-现在什么打金服口碑好-打金服怎么挣钱?

五、保险业务

蚂蚁金服的保险业务一样反映了中国特 。美国的保险业极为发达,基本上覆盖社会各个行业,各种风险。从人寿保险到财产汽车保险等等,基本上美国的各大小保险公司已经建立非常成熟的客户群。而且由于美国没有联邦的保险监管机构,各个州自行决定监管,导致了市场非常地方化,投保人基本上被当地的各个保险机构瓜分干净。对应而言,中国的保险业务市场切入率非常低,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不同的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模式,比如除了在搜索引擎上会有大量的保险公司的广告链接,很少有捆绑在互联网应用软件中的保险业务。

总的来看,中美的金融科技各种业务各有利弊,发展模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反应了需求程度的不同。但是,目前的发展模式不代表是最优的发展模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实际上,笔者相信很多中美科技企业的新业务都有融合传统业务的趋势。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保持灵活 ,保持一个开放的思维模式,迎接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

『传奇私服 陈凯丰博士,纽约金融论坛(NYFF)联席发起人,纽约经济俱乐部会员,外 政策协会委员,同时在纽约大学、纽约佩斯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商学院纽约中心任教。』

  盘贝中国致力于打造投资金融类原创新闻,任何单位及个人如需转载,须事先取得盘贝中国授权后方可使用和转载。任何未尽许可的转载我们将诉诸法律途径。具体转载事宜请直接联系工具 公众号。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